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对普通人来说,40岁以后,人生大体就往后半程去了。2020年至203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从38岁升至43岁,大半的中国人,过了走上坡路的时候。今后这十年,国民快速老去,这是基本国情。
 
前一阵子宣传浦东开放30周年,聚光灯打在金融领域,讲当初上海成立的5个开发公司一穷二白,每家拿着政府给的几十万,在几个银行的支持下把浦东建设了起来。这是囿于对经济本质认识不足,造成的视角偏差。浦东建设不是靠几个开发公司、几家银行、几位官员搞钱建起来的,浦东是靠上海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一砖一瓦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资金流动只是起到驱动和利用劳动力的作用。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是彼时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家的缩影。人们住在人均不足7平米的亭子间,每周工作6天以上,在技术、设备、经验都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完成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的建设。那一年,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25.3岁。
 
过去十年,年龄中位数从35岁到38岁,我们仍可以说中国正值壮年,但已经陆续不少问题冒头,忧患若隐若现。未来十年,会有越来越多人渐感力不从心,被迫服老。
 
总有许多人觉得,技术进步可以解决老龄化问题,这有点想当然。首先,技术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需要最聪明的一群人用尽全力攻坚克难。科技发展到今天,再往前走,每一步都比以前更加困难。当前环境对科研创新不友好,科研搞得好,不如牛皮吹得好,不如数据编得好、P图P得好,脚踏实地搞科研的人稀缺。所以一线的科研人员对科研创新的形势并不乐观,反倒是许多普通老百姓视技术进步为理所当然,以为老了以后什么事情都可以靠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来做。其次,技术可以缓解老龄化造成的部分问题,但不可能解决老龄化这个问题,就像技术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便利,但不可能让人青春永驻不再衰老。
 
前车之鉴,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技术爆发的时代,日本仍没能藉此摆脱由老龄化造成的衰退。未来中国面临的局面与当年日本类似,技术进步可以减少部分老龄化带来的痛苦,但年纪大了,终究是年纪大了,技术不能让人返老还童。
 
茅台酒厂的前董事长季克良讲过,“年轻人不喝茅台酒,是小孩子不懂事”,现在,不再年轻的中国人终于到了懂事的年纪。2013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那会儿,贵州茅台股价跌至最低不足90元,短短7、8年后,茅台股价最高超过2600元,涨了近30倍。大家嘴上批评茅台,身体却很诚实,要买茅台喝,要囤积茅台、买茅台股票投资。
 
A股一直有“喝酒吃药”行情,过去几年白酒、医药行业的股票屡屡领涨。这倒也符合自然规律,年纪大了,喝多了酒,就该吃药了。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第一大死因,超过所有癌症总和,大家对中风和心梗都不会太陌生。今后这十年,随着人口整体年龄的上升,心脑血管出问题的人势必与日俱增。年纪大了得了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就可能需要装心脏支架(冠脉支架)。去年医保局做了件大事,把集中带量采购医保品类扩大到心脏支架,单价从1.3万元直接拉低到700元。按当下流行的调侃,此举给嗜酒人士免除了后顾之忧,“利好茅台”。
 
学术界关于饮酒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一直相互矛盾,常有文章说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也常有文章指出饮酒无论剂量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鉴于产业资本对学术研究的侵蚀程度,个人觉得称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的论文非常可疑,尤其指名道姓说红酒有益的,背后怕是有法国人的钱。
 
那些鼓吹饮酒有益的论文值得怀疑,还有一个原因。这许多年来一直没有论文出来论证茅台能够改善心血管问题。但凡饮酒有这功能,茅台的功效应该已经成为学术焦点。贵阳医学院有那么几个人,十几年来矢志不渝地论证茅台的护肝功能,讲茅台防肝癌,闹最大一次是2014年,以<Maotai AmelioratesDiethylnitrosamine-Init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rmation in Mice> (茅台可改善小鼠体内由二乙基亚硝胺所致肝癌形成)为题,发文章到了国际期刊上。能够看懂文章的人容易看出这论文没有学术价值,商业价值倒是与广告软文接近。连他们都不提茅台跟心血管的关系。
 
“茅台防癌”最近又被热炒,缘于贵州科协提名茅台酒厂的领导当院士,遭到网友群嘲。茅台酒厂大概觉得委屈,那么多生产安慰剂的医药企业弄上去这许多院士,自己年销售近1000亿,生产实打实人民群众喜爱的消费品,苦心钻研酿造技术,却不配拥有一个院士。
 
茅台酒厂在网上受了委屈,贵州日报出来鸣不平,发表文章《茅台院士”的参选资格不该被轻慢》,怒斥网友“极端情绪化评论”、“迟早会被扫入舆论垃圾堆”。
 
不怪贵州这样维护茅台酒厂,茅台是贵州的GDP支柱、财政支柱,更是还债支柱。贵州前些年大搞“大数据”科技产业,比如苹果icloud的中国业务就被弄到了贵州去,由云上贵州运营,又建了好些高新开发区。贵州这样如火如荼地搞建设,欠了一屁股债。
 
谁也不信贵州能靠高新技术产业还债,但谁都相信贵州能靠茅台酒还债。科技兴省。
 
怕只怕,今后这十年,懂茅台的越来越多,搞科技的越来越少。不知越来越上年纪的中国,肯不肯遵医嘱,悠着点喝,少喝点。
 
02
 
2018年我写《我们真正在输掉的战争》,许多地方转载的时候自行添加了副标题,补充为人口危机或人口之战,觉得文章在讲人口问题,理解上有偏差。标题里所说正在输掉的战争,是指对时间的战争。许多方面我们还没做好准备,就猝然老去。标题起为“真正在输掉的战争”,是因为当时中美贸易战吸引了大多数注意力,而贸易战无非关税对垒,对此太过关注有些舍本逐末。
 
2016年以后中国出生人口连年下降,本是早在预料中的常态,再往后超过20年,出生人口都要下降。2017年以来,每年年初,上一年的出生人口数都会被热议一阵,这是因为现行生育政策存在问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都处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时候,明面上还搞着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2个孩子。
 
过去计划生育的功过是非不去多谈,今天再限制生育道理上说不过去。以前担心人口爆炸,现在人口即将迎来负增长。以前担心资源不足不够养活这么多人,现在不会有正常人觉得放开生育多生几个就会耗尽资源。过去人们响应独生子女政策只生一个,放弃多孩生育权,是一种牺牲,今天不需要人们作出这种牺牲,应该把生育权还回去。
 
需要强调的是,放开生育不应该是出于经济或者养老考量,而是公民基本权利的返还,人们本就有权利自主决定生育。
 
进一步地,这里坚决反对匆忙实施生育补贴政策。第一个原因是,政府不事生产,搞任何形式的补贴政策无非是一种转移支付,生育补贴的本质是让不生育的人补贴生育的人。事实上,现在的“五险一金”包含生育保险,不生育群体也要交这笔钱,已经在给生育群体补贴了,继续扩大生育补贴,无异于惩罚不生育群体。
 
我们提政策意见、制定政策,应该对人民群众有基本的敬畏,人民群众不是牲口,不能“根据需要”,一会儿惩罚多生育的人,一会儿惩罚少生育不生育的人。
 
反对生育补贴的第二个原因是,从世界范围看,生育补贴对提高生育率帮助有限,对财政负担很大,对养孩子杯水车薪,不如做好居住保障,别让人日日为房子操碎了心,没有余力生育。反对生育补贴的第三个原因是,当前中国的现状,相对富裕的家庭生育较多,中低收入家庭生育较少,搞生育补贴有劫贫济富之嫌。
 
放开生育是大势所趋,这些日子开两会,必有相关提案出来吹风,而真正作为议题摆上台面,要等4月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前两次人口普查,2000年五普总和生育率1.22,2010年六普总和生育率1.18,七普数据再怎么调整,也高不过1.18去,比日本的1.4都低不少,更不用提2.1的世代更替率。
 
七普之后论证一阵,快的话,明年一月就可放开,慢的话,后年一月作为20大首秀政策。然而,放开生育也好,加大生育补贴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做、不管怎么做,对人口数量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时至今日,任何生育政策都已然太晚,作用必然微乎其微。
 
今后这十年,中国总人口将转向负增长。按照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以前的出生、死亡数据,做回归拟合,人口将在2028年开始负增长。但统计局的数字并非实际数字加总,而是调整后的结果,似乎过于乐观。2020年新冠疫情,网上有好事之徒,想当然地觉得人民群众憋在家里无所事事,会没心没肺地多造点人出来。事实上,去年出生人口下滑严重。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人们对生育变得更为谨慎。几个因素汇总起来,人口负增长万万拖不到2028年,搞不好,2025年之前就会来临。
 
现实世界不是电影或者游戏,人口负增长的那一瞬间会有提示音响起,告诉大家拐点来了。负增长这事,日常生活不能立即感受到。人口实际从哪一个时点开始负增长也不重要,不会突然间天翻地覆。但时间缓慢而坚定地流逝,今后的人口负增长意味着相遇渐少,离别渐增,悲伤浸染这十年的主调。
 
2023年起,劳动力人口每年下降1000万。交社保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延迟退休是必然选项。除此之外,缴费比率、财政补贴等各方面,都会被迫做出一定调整。
 
谈劳动力人口的时候,总有杠精出头说我国劳动力总量不缺,未来劳动力长期充足,非常无知。劳动力数量不说明任何问题。2亿劳动人口养活1亿老人1亿孩子,和4亿劳动人口养活5亿老人3亿孩子,后者劳动人口数量多了一倍,但负担也重了一倍,光照顾自己家老人孩子就能让人疲惫不堪。未来,原来的劳动力人口不断转化为老龄人口,新生劳动力匮乏,劳动力人口负担几何式增长。从人口结构上说,中国劳动力不仅不足,而且是非常不够。
 
199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25岁。25岁人的父母50来岁,尚属于良好劳动力,还能帮衬些子女。38-43岁人的父母,大多60好几奔70岁去,莫说帮衬,生活自理、无病无灾不出事,就算帮子女的忙。但是老人家的身体哪有那么牢靠,总免不得要子女费心。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老龄化是全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老年人多,部分老年人有钱,针对老年的诈骗也越来越多,套路越来越深。子女不仅要为父母身体操心,还要时刻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一不留神,父母就被卖保健品的、卖理财的骗了。这些年智能手机普及,各类app疯狂推送欺诈广告,一会送红包、一会送话费,老年人上起当来拦都拦不住。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搞“投资”被骗,钱财损失不说,还把3个子女闹得鸡犬不宁。
苏大强的艺术形象略显夸张,但现实中类似情况不算罕见。
 
《都挺好》里苏大强有3个子女,苏家仍然被折腾得够呛,现实中好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应对起来更是左支右绌。电视剧结局最后,苏大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苏明玉为了照顾他辞去工作,本来是社会中流砥柱的苏明玉退出劳动力市场。
 
《都挺好》还有一条故事支线,讲苏明玉所工作的众诚集团老板公子小蒙总接班。
 
现实生活中,掌握权力与资源60、70后的子女渐次成年,如众诚集团小蒙总这样90后乃至00后二代纷纷登场,无论官场商场,打工人上升通道狭窄,处境尴尬。不是每个二代都像剧里的小蒙总那样最后能懂事,也不是每个打工人都像苏明玉那样幸运能获得两代人青睐。
 
去年7月,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引发热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之子陈灵石以一项《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大奖。另有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李红良的两个女儿以《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得大奖。十年后,这批学二代也到了读研读博的时候,人家从小“研究”癌症,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比得过。
 
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今后这十年,是阶层继续固化的十年。
 
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企业招工难、用工贵,打工人工作强度大,上有老、下有小,前景渺茫。用人单位觉得招不到人,劳动力觉得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权力与资源错配,结构性失业。这些问题未来十年只会越来越严重。
 
这些年许多互联网大厂搞996,把员工搞得苦不堪言,“上班996,下班ICU”成为反压迫口号。这些企业的做法其实不太好理解,究竟是穷到了什么程度,不能多招几个人,非要顶着违反劳动法压榨员工。这些大厂还时常恐吓员工,过了35岁就要裁员把人赶走,赤裸裸一副榨干员工最精华的十几年时间就一脚踢开的模样。自称为21世纪中国最好的企业,却是18世纪庄园奴隶主的做派。
 
过去互联网大厂能找到的35岁以下、技术过关、靠谱能干的人,既不是这些企业吸引力强,也不是HR本事大,而是存在这么一群人,有技术有能力,要工作、要养家糊口、要买房,别的地方薪水又委实太低。难听点讲,现在大厂的做法就是剥削压迫欺负人。好在,这类人越来越少,想剥削压迫,也找不到人了。放话赶走35岁以上员工的大厂,根本不敢对技术岗位上的人真动手。而非技术岗位由于绩效考评扯淡,往往逆淘汰。
 
今后这十年,原本的人才被搞伤搞残,职场老油条留下来步步高升,新生代家里有房有钱不愿为一点薪水卖命,诺大公司找不出几个正经做事的人,职场生态日渐恶化。顶尖的企业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
 
03
 
宏观来看,货币储蓄无法解决养老问题。劳动力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在全社会各群体间分配,养老的本质是总商品和服务中拿出一部分给老年群体。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首先取决于商品和服务总量,其次看商品和服务分配给老年人的比例。
 
有些人以为国家替老年人开设养老金账户存点钱进去,可以解决养老问题,这是朴素直觉下的错误认知,如果这么简单,直接央行印钱打给老年人账户就行了。
 
人民群众很难从宏观视野看待经济问题,只能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认识经济。从个人角度,养老靠存钱,这也确实是正确的。只不过未来劳动力越来越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想要过得比别人舒服,就要存比别人更多的钱。
 
房子也是同样道理。人们当然可以靠买房子,租给或卖给劳动力人口换取商品和服务。但未来人口负增长,房产建设持续进行,居住不会很紧张,与此同时,劳动力下降飞快,此消彼长之下,房产与劳动力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兑换比例会下降很快。所以说若要靠房子养老,就要买足够好、足够多的房子。
 
无论是存钱还是存房,今后这十年注定是历史储蓄被稀释的十年。储蓄被稀释的表现之一是物价上涨,尤其家政、护工、维修、美容美发、快递、外卖等劳动力密集的必需服务价格上涨会非常明显。在货币泛滥的情况下,房价仍可能上涨,但总体上不会出现过去那种房价涨幅超过物价的情况。
 
去年4季度开始,房价又呈上涨态势,但是房地产行业以外的人不像前几轮房价上涨那样兴奋。首先是因为这轮房价上涨分化更明显,上海、深圳、珠三角涨势明显,北京没有跟涨,环京甚至延续大跌态势。其次是因为,物价涨幅更为明显,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房价涨了白涨。
 
劳动力不可储蓄,并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减少,那么过去由各类资产带来的储蓄错觉就会时不时被什么东西打消。物价上涨是一种打消错觉的方式,资产价格振荡是另一种打消方式。今后这十年,滞胀与楼市金融市场振荡交替出现。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创下历史新高,《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双双突破40亿票房,进入中国电影票房榜前五。贾玲更是仅凭一部电影即问鼎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然而两部电影的水准似乎无法与其票房榜排名相匹配,给这个春节档增添了些争议。今后这十年,电影艺术未必能再登巅峰,但随着电影票价水涨船高,电影票房榜应该能常换常新。
 
04
 
时间面前万物平等,会老去的不仅是人。
 
被认为最保值增值的房子,一样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北京三环边上8、90年代建的房子,黑黢黢的楼道和剥落的墙体,散发着刺鼻的霉味,与动辄千万的房价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恍若隔世之感。保养得好的小区也是有的,物业费就要贵出一截。房子和人一样,延缓衰老的秘诀是钱。
 
北京的三环年纪比周边的楼还大,小修小补不断。16年-18年大修了一番,距03年大修时隔14年左右。18年大修完后,预计还能用上“8-10年时间”,所以今后这十年,北京的三环路还得要再大修一次。
 
北京三环路是全中国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养护修理总不会缺,其他地方的许多道路则没有那么幸运。早年我在东北出差的时候,发现许多道路缺乏养护坑坑洼洼,即便是交通干道也是如此,行车多有不便,财政无力修补。这样的道路在全国各地都会呈蔓延态势。
 
拥有的东西越多,维护起来的耗费越大。过去几十年高速建设,全国各地翻天覆地,完成了堪称奇迹的巨量工程,楼宇、道路、高速公路、高铁、桥梁、隧道、地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这些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后这十年,是修补多过新建的十年。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外差距巨大,最早一批留学生出国,往往被国外大城市的花花世界震撼,觉得国外的月亮都比国内圆。待到2010年以后,国人出国多了,去到发达国家,时不时会失望一下,觉得不过如此,国外有的国内都有,还更新更好更现代化。所以90后留学生很多很爱国,国外生活过不习惯,国外城市又破又旧,觉得祖国很强大,已经实现反超。不要着急得意,再往后,中国从新富变成旧富,城市建设放缓,城市的精气神又会与发达国家现在的貌似老旧的城市接近。
 
2010年以后,中国的乘用车年产销量来到2000万辆左右,而2005年还只有500万辆。按照使用15年报废来算,2025年以后,每年报废的乘用车就要往2000万辆以上走。今后这十年,是1亿大几千万辆汽车停止运转的十年。
 
工厂的设施设备,电缆电路,都面临老化的问题。汰旧换新,用上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自然是理想的好主意,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地方既缺钱又缺人,凑凑合合,运转一天是一天。比如化工业,化工厂利润薄,设备厂房更新投资大。工资低工作性质危险,高水平人才不愿意做,勉强招人,岗位培训疏漏渐多,还缺人缺编制,员工高负荷劳作。时间长了,出意外出事故,属于必然发生的偶然。
 
拥有的东西多了,心态就容易守成,而且人都40来岁了,总不好再大破大立,有心也无力,凑凑合合,是今后这十年的主基调。
 
05
 
今后十年内,中国的GDP总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中国人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即便总量超过美国,人均仍只有美国的4分之一,离真正的赶超还十分遥远。
 
GDP这个指标水分多、意义不大,中国排到第一去,也没有人给颁奖,该买不起房子的中国人,还是一样买不起。树大招风,当上第一以后,受到的忌惮、猜疑、排挤只会更多,国际形势往不利的方向去。
 
美国的GDP、综合国力从二战以后就雄踞世界第一,当了7、80年的第一,阶层矛盾、贫富差距扩大、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一样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去年黑人弗洛伊德遭警方虐杀后,骚乱席卷全美。所以说“世界第一经济体”,虚名而已。
 
2020年新冠疫情,中国应对得当,而美国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表现得一塌糊涂。美国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几度攀升,还发生了不少示威游行、暴力冲突,甚至发生了冲击国会的闹剧。国内有些人很亢奋,疾呼“国运来了”,不可理喻。谈国运要尊重基本常识,别人家倒了大楣,不代表自己家的运势就能好起来。
 
2016-2020年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把美国的对外关系搞得一团糟。他跟中国打贸易战,向加拿大加征关税,管日韩索要军费,跟欧盟闹僵,不断退出各国际组织,把美国的国际信誉搞到谷底,此后国际社会同美国的交往,必然更加谨慎。但这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会就此倒向中国,与中国建立更密切关系。事实上,美国的反复无常让国际社会对大国更加警惕忌惮。今后这十年,各个国家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量,会将产业、经济、军事独立性提到更高位置,国际合作与交流弱化,为地区冲突制造隐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美国正逐渐丧失相对其它国家的领先优势。今后这十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对美国继续赶超的十年,但这十年,世界仍需要美国的农产品、美国的科研创新、美国对制度和文明引领。尤其对我国来说,老龄化步伐骤然加快,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较大影响,进口农产品有助我们渡过难关。该争的地方争,该合作的地方也要合作,跟美国保持适度关系,利于人民福祉。
 
信息技术虽然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如今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就像是巴别塔,本该是人类通向文明更高处的工具,却成为沟通困难的人们相互攻讦、斗争的地方。曾经互联网上传播的主要是优质信息,如今则是戳中人们爽点的谣言等低质量信息横行,处处标题党,极端言论收获追捧与驳斥,吸引网民大部分注意力与精力。
 
举些中文世界里能引起网友热议的话题,韩国有人把什么中国的食物/服饰/文化传统说成起源韩国,台湾媒体讲大陆人穷到吃不起茶叶蛋/冷到被冻死,美国谁又说新冠是“中国病毒”。以前大家都关注高水准言论,现在都盯着脑残言论群情激昂。与之相应,去年3月疫情尚不明朗时,中国一些低素质群体制造“广州黑人爆雷”的歧视性谣言,也被外网盯上,成为热议话题。
 
互联网织就的信息茧房让人们变得自大、顽固、盲目,而目前看不到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信息茧房继续变厚。今后这十年,人们很可能更为自大、顽固、盲目,不同群体间的观点冲突愈发频繁,矛盾愈发不可调和。
 
近些年美国的社会割裂,原因在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根源在美联储货币滥发。实际上,不止美联储,08年次贷危机、12年欧债危机等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为提振经济不同程度地放飞,这些年副作用纷纷显露。美国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全世界共通的问题。去年疫情加深了社会矛盾,在历史积弊的共同作用下,泰国、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缅甸等国也陆续出现了严重冲突和社会动荡。
 
为了应对疫情,全球开启了新一轮数量惊人的货币大放水,短期内让一些经济数据得到改观,但泛滥的货币终将对价格体系、经济结构造成破坏性扭曲。货币放水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会先刺激人们参与投机,金融市场过热,然后泡沫破灭,财富在投机参与者中重新分配,少数人暴富,多数人损失惨重。不参与投机,储蓄很快被货币放水稀释,等死,参与投机,极易赔钱,找死。今后这十年,是人们无所适从、经济实质衰退的十年。
 
人们不会从历史和自身寻找原因,互联网给了大家“团结”起来诿过他人的平台,今后十年,是人们相互责难、相互敌视的十年,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相处越发不易。
话题:



0

推荐

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

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

42篇文章 263天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