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26号,B站上一个《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爆火,微信朋友圈已经很久没有出现那样的刷屏景象了。然后官媒下场蹭热度、赞颂正能量,再后来就吵起来了,觉得作者粉饰太平、消费苦难、自私不孝。

有些人对这个视频很生气,甚至可以说愤怒。人们生气和愤怒的原因大概集中体现在下面这两张截图里:

 

从视频本身来说,“二舅”是一个结构工整、素材丰富、内容还算新颖有趣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它塑造了二舅这样一个身残志坚,受到命运连番打击,生活困顿,却又“庄敬自强”,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家人和村民谋取幸福的文艺形象。有许多人喜欢,视频受到广泛转发传播,无可厚非。

然而,必须注意到,“二舅”的故事本身是个脂肪超标、营养有限的心灵鸡汤,在传播上取得巨大成功后,评论和批判的出现确实有必要,尤其是在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利用为驯化工具之后,需要让一些不明就里的民众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个故事。

显然,“二舅”不能当纪录片看。为了增加“包袱”,这段不长的视频里有许多硬伤,比如二舅的年龄,搞了一个“6688”的梗,但是和他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只有17、8岁对不上号,宁宁的年龄也多有不合情理之处。视频的标题是“回村三天”,但是从选题到视频素材拍摄,一点也不像是3天搞出来的,倒像是筹划了3个礼拜。

虽然从视频里可以明显看出,“二舅”并非完全纪实,但作者并未加以注明,甚至有意往完全真人真事方向上引导,这个做法值得商榷。视频爆火后,作者与“二舅”并未现身于公众之前,声称是因为“不希望被打扰”。蹭流量的网红们扎堆去凑热闹拍照、拍视频、直播确实会让人受不了,但恐怕也有视频内容经不起考据的缘故。7月29日上午,“二舅”镇上干部表示,视频与掌握的情况有出入,正在核实. 

“二舅”这类型视频的出现可以说是文化市场的必然,人们一直就喜欢这样的故事。在人们还愿意读些书、看得进文字的年代,《知音》、《意林》、《读者文摘》等杂志非常好卖,里面这些小人物鸡汤故事俯拾皆是。一会儿是“我的会做饭、做家具、修家电甚至造汽车的全能父亲”,一会儿是“我的受封建礼教压迫,不识字但是会种地、会养猪、会做衣服、还特别明白做人道理最后在山沟沟里硬培养出三个大学生的奶奶”。

90年代人民群众对国外普遍向往,外国背景的故事就很多,还喜欢往名人头上编,比如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被反复刊载,后来有人考证,华盛顿家周围压根从来没种过樱桃树。现在是不能夸国外了,搞不好就被扣上50w、境外势力帽子,故事主角农村长辈就根正苗红了。为啥背景多在农村呢?因为读者群体多是城里人,编农村他们不熟悉,也容易有新鲜感。

其实,《知音》们火爆之前,早在古时候,半真不假的教谕示式历史故事、宗教故事就已经在文化领域开创出一篇天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知音》之后,鸡汤文学在自媒体又火爆一把,出现过新世相、咪蒙这样的自媒体矩阵,一边制造“你已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的焦虑,一边流水线熬煮“他怎么凭本事20岁出头年薪百万”、“没有学历的她如何实现逆袭”的励志鸡汤。

今天,饱受打击的人民群众,尤其是意欲躺平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唾弃“奋斗逼”、“人生赢家”、“现充”,励志鸡汤不好卖了,商业化的文艺工作者开始重走“我的全能的、但生活对他不公的、但他安贫乐道内心充实的父亲/大伯/二舅”的老路。“二舅”这个视频,就是此类文学的影视化具现。如同《知音》们当年流水化批量生产同一类型的小说散文,可以预见,未来也会流水化批量生产同一类型视频。

与文艺前辈一样,“二舅”这个鸡汤视频讲了个不错的故事、塑造了不错的人物形象,但到了主题升华、晓瑜道理的时候就出了岔子。

首先,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精神内耗”这个词,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具体表现,不知道作者怎么就染上了“精神内耗”这个毛病。年轻人焦虑、迷茫、缺乏安全感,对社会不公愤慨,对社会现状有意见,这都很正常,难道是“精神内耗”吗?难道住宿伙食一团糟、工作加班没完没了、薪水一点点存不下钱、房价高不可攀,还天天感恩、知足、没心没肺地快乐就是“精神不内耗”?

其次,我不理解,二舅为什么就能治好作者的“精神内耗”。难道别人本事比我大、过得比我差,我就该接受现状心满意足?那同样的逻辑,别人本事没我大、过得比我好,我是不是就应该把肺气炸?

网络上有些人经常说自己被治愈,我觉得这是一种有病的症状。如果本身没毛病,身心健康,何谈被治愈呢?精神状态不好要上医院就诊,不能在网上看视频瞎治。

二舅这个故事给我个人的感受,一是他的所得与他的社会价值不匹配,作者说二舅能手打全套家具,修各种家电,全村都喜欢他,但好像没有换来应得的生活。二是担心,换作是别人,既没有二舅那么大本事,也没有二舅那么好的心态,要怎么办,还能不能过日子?我自认做不到二舅这样“庄敬自强”,我也期望其他人可以不必这样“庄敬自强”。人物光辉不是用来掩盖社会问题的。

总的来说,“二舅”是当年知音体鸡汤文学的影视化,就文艺作品而言,有着较高质量水准。但是有些头重脚轻,思想性上出现偏差,立意拔高拔错了地方,结论和标题都不恰当,主打真人真事内容却虚虚实实,网友的批判不无道理。但它终究只是个视频而已,不必太较真。闹得如今全网争论这么大阵仗,或许是因为当下审查环境能火的视频太少了,能讨论的内容太少了。未来这类视频会持续涌现,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话题:



0

推荐

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

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

42篇文章 263天前更新

文章